张文瑞——书法作品赏析

发布时间:2025-11-14 10:57 | 来源: 中国文旅报 | 作者: 陈婷婷 |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张文瑞——书法作品赏析

 

 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品读张文瑞先生书法艺术

 

张文瑞先生能沉潜于笔墨世界,以纸砚为田、以心血耕耘的艺术家,愈发显得珍贵。书法家张文瑞先生,便是这样一位在黑白方寸之间,构建起自己丰饶精神家园的求索者。他的作品,非仅是技巧的呈现,更是生命的律动、学养的沉淀与风骨的彰显,每一次展卷,都仿佛能听见穿越时空的文化回响。

一、 根植传统,法度中见从容

 

观张文瑞先生之作,第一印象便是其深厚的传统功底。他对二王之飘逸、颜鲁公之雄浑、米南宫之恣意、乃至汉隶魏碑之古拙,皆有深入的研习与体悟。然而,他的“师古”并非简单的形似模仿,而是一种“与古为徒”的对话。在他的笔下,点画使转,皆有法度可循,线条饱满而富有弹性,结构严谨而不失灵动。这种对法度的精熟掌握,赋予其作品一种从容不迫的底气与自信。无论是擘窠大字的雄强开张,还是尺牍小品的精致典雅,他都能驾驭自如,展现出对书法这门古老艺术语言精准的理解与掌控力。

二、 线条的生命与情感的节奏

 

书法是线条的艺术,而张文瑞先生的线条,是充满生命力的。他深谙“惟笔软则奇怪生焉”的奥妙,善于运用笔锋的提按顿挫、疾涩浓淡,营造出极为丰富的笔墨表情。其行草书作品,尤能体现这一点。字与字之间,时而如溪流潺湲,牵丝引带,气韵相连;时而如奇峰突起,跌宕起伏,节奏鲜明。那线条的流动,不仅是手腕的运动轨迹,更是心绪的起伏与情感的宣泄。欣赏他的狂草,能感受到一种“忽然绝叫三五声,满壁纵横千万字”的创作激情,但激情之下,仍有理性的缰绳在约束,使得作品狂而不野,放而不乱,始终保持在一种高雅的审美格调之内。

 

三、 书为心画,文质兼修显格局

 

古人云:“书,如也。如其学,如其才,如其志,总之曰如其人而已。”张文瑞先生的书法,正是其内在修养与人格性情的自然流露。他不仅是一位书家,更是一位谦逊的学者与文人。从他的作品内容选择上,可见其品味之高洁——或录经典诗文,或抒胸中逸气,或载同道交流。这使得他的书法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层面,进入了“文”与“质”相得益彰的境界。字里行间,弥漫着一种书卷气与静气,毫无争强斗狠的烟火尘俗。这种气质,非长期沉浸于传统文化、涵养心性而不能得。因此,他的作品耐人品读,越看越有味道,因其背后站着一个丰盈、独立的灵魂。

 

四、 守正创新,于平淡中寓天真

 

在“创新”成为时代口号的今天,张文瑞先生对传统的坚守或许会被一些人视为“保守”。但这恰恰是他的智慧所在。他深知,无根之木不能长青,无源之水难以长流。他的“新”,并非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怪诞与突兀,而是在充分消化传统之后,于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个人风貌。这体现在他某些结字的独特处理、章法的疏密对比以及墨色枯润的微妙变化上。这是一种“无意于佳乃佳”的境界,是在法度约束下获得的真正自由,是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的化境。他的创新,是内敛的、含蓄的,如同陈年佳酿,滋味尽在平淡与天真之中。

 

结语

 

总而言之,张文瑞先生的书法艺术,是一条扎根传统、面向心灵的清澈河流。他以笔为桨,以墨为舟,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养分,载着观者驶向一个宁静、丰饶而充满力量的审美世界。他的作品,是对浮躁时代的一种温和抵抗,也是对中华文脉的一次深情叩问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随着时光的沉淀,张文瑞先生那蕴含风骨与温度的墨迹,必将愈发彰显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。

 

---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友情链接